close

百年之身成古蹟 

1952年馬偕的長子偕叡廉先生在淡江中學退休,他們夫婦利用晚年向淡水教會租下「偕醫館」創立「查經室」,專門收容失學而願投入傳教工作的人,當時來到這個短期訓練班受到造就的傳道人、宣道婦遍及全台,對戰後教會在臺灣的發展及有助益。

「查經室」到了偕先生過世就停辦了。爾後,淡水教會就將偕醫館做為學生中心,提供到淡水就學的教會子弟住宿,改名「馬偕館」。後方的廂房和空地,則做為重光幼稚園教室,和供教會活動使用。

19791130晚上,淡水教會為偕醫館舉行了百年週年紀念會。當時教會已提出「馬偕館」改建之決議,以組成改建委員會。經研究策劃考慮到這棟建築的歷史性,就決定保留正面主體,將後方廂房和空地拆除改建大樓名為「馬偕紀念大樓」,於198237(設教110週年)破土興工,「偕醫館」前面大廳則做為古蹟永遠保存。

一直到1991年,因「偕醫館」年久失修,也為了慶祝馬偕博士來台120週年,就在年底大肆整修,改換門窗、修補壁面,重新安裝天花板、燈具、補強結構體,治1992年三月完工,除了保存了這壹佰壹拾年的古蹟,也開始收集文物預備做為馬偕博士事蹟紀念館。

偕醫館佔地44,保存狀況極為完好。1998年淡水教會將它提報古蹟評鑑, 829經台北縣政府指定為縣定古蹟保存。

不過它是否列入古蹟已不重要,「偕醫館」做為台灣醫療史上啟蒙之地,以及東西文化交流的紀念建築,其地位是無庸置疑的。

 

東西文化交流的紀念建築

偕醫館的建築是馬偕牧師所設計,土木工程由當時淡水著名匠師洪仔泉所承包。平面配置上原本為「一落帶兩過水」略似倒三合院格局,前落為三開間之正廳,原本隔有六室,作為候診廳、診療室、開刀房、藥房等醫療服務空間。後面側有兩廂護龍,早年大部作為病房,可容三十餘床位。束廂後側有廚房、餐廳,西廂較長,後側有接倉庫、廁所等。但兩廂房和其間天井、空地已在1989年三月因改建教育大樓而拆除,僅保留了前面的建築。

偕醫館因前方逼臨海邊,右則有河床,為此台基抬高約一米餘以防止潮氣上升。台基基礎外垣為奇哩岸石材。因緊鄰道路,入口階梯採左右雙能之形式。大門形式為大弧度的門楣和S形柵所構成,為配合這種西洋樣式,正面與兩側之門窗都採園拱形式。

偕醫館牆身為傳統土埆做法,牆厚60公分,僅隔間拱門門框、門檻和入口臺階用顏只磚所砌。今日牆上仍附有壁爐和洗濯臺各兩處,極為珍貴。外牆面以細灰染胭脂粉仿磚色再刮成假斗砌牆面,是相當節省的作法。近年來教會雖多次整修,卻一直保持這種壁面作法,屋頂也維持傳統閩南紅瓦。偕醫館除了後方改建大樓,並在1992年和2001年兩度大整修。2007年內部再整修除了原有展示空間,大部作為做為咖啡雅座空間對外開放營業。

洪仔泉俗稱「紅狗司」,與馬偕合作。

偕醫館的建築雖樸實無華,但卻深具中西合璧之內涵,今日更可作為瞭解臺灣傳統建築之最佳教材。

 

淡水光榮時代的證物

淡水,在日治時代已由一個繁華的國際港,沒落成一個小漁港。它在文化傳播上的櫥窗角色,也降為一個觀光區。光復後,無計劃的都市發展和生態環境敗壞,不僅漁業蕭條,若無政策上的改善,觀光資源也會消失的。

但是,淡水的歷史資源,卻是無法改變,也會是淡水人一直引以為傲的。只要這間樸實的中西合壁土角厝保存著,一直會是淡水光榮時代的證物,也是台北縣的一大文化資產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ackayCa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